当前位置: 首页 >资讯 > >正文

豆瓣只有6.7 神作频出的卡通沙龙怎么翻车了?

来源:游民星空 发布时间:2023-04-03 19:16:04

作者 / Siz

编辑 /思考姬

排版 / 呼呼


【资料图】

编者按:

《凯尔经的秘密》《海洋之歌》《养家之人》《狼行者》这四部艺术品般精致的手绘风格动画电影,来自于爱尔兰动画工作室卡通沙龙。后者善于通过一个个奇幻的故事,表现儿童主体的惊人独立自主性;同时,其已自成一派的美轮美奂二维视觉风格,也为资深动画爱好者十分称道。

然而,卡通沙龙第5部动画电影、改编自同名儿童小说的《我爸爸的小飞龙》却反响十分一般。豆瓣仅有6.7,IMBD也只给出了6.5。

这部电影到底是啥情况?

正好作者Siz参与了这部电影的试映会,同时也和导演有了直接交流。我们不妨从她撰写的观影记录中,了解一些原因——

以下正文:

时间退回到2022年10月30日正午时分,我坐在位于纽约市中央公园旁边的“巴黎影院“里,昏昏欲睡。

哦不,确切来说是,我破天荒地在这部动画电影的放映现场,原地入眠……

《我爸爸的小飞龙》电影海报

2019年,Netflix与巴黎影院签下10年租约,用来给自身平台的电影、剧集等做包括首映式和导演分享会之类特别展映活动的场地。

而2022年10月30日那天,则是来自久负盛名的爱尔兰动画工作室:卡通沙龙(Cartoon Saloon)的长篇新作《我爸爸的小飞龙》(影片分级为PG,为家长指导观看)独家上线Netflix之前,作为NYICFF 纽约国际儿童电影节参展影片的东海岸首映式。

出于对卡通沙龙过往影片质量之高,画风之独特的崇拜,自然而然,我对《我爸爸的小飞龙》期许很高。

六年磨一剑,我期待可以比肩甚至超越《海洋之歌》的作品。

但没想到看完后,我和坐我边上的小朋友都一脸迷茫……

明媚的画面,配合着压抑死板的叙述节奏,我自己都不愿意相信:这部来自被人寄予厚望的动画工作室的全新力作,真的仅此而已吗?

*以下含影片剧透,如若不打算观看这部电影,听下笔者的观影经历也不错。

01 导演背景 + 影片梗概

鉴于此片没有登陆国内院线以及流媒体,请允许我转述一下故事内容。

影片开场,是一个旁白的声音,介绍道这是一个很久很久以前的、“我爸爸小时候的故事”。

接着旁白淡去,“我爸爸”的童年形象——小男孩埃尔默开始作为电影故事的主角,故事的主观视角也彻底交给了埃尔默。

埃尔默和他妈妈,本来在一座小镇上经营着一家很受欢迎的糖果店。

没想到时运不济,糖果店倒闭,妈妈不得不带着埃尔默搬去大城市里讨生活。

临走时,为了安抚害怕的埃尔默,妈妈鼓励他寻找店里所剩无几的“废品”作为“本金”装包带走,并善意“忽悠”埃尔默说,等他们到了城里会开一家新的糖果店。

城里的气氛繁忙压抑。新家空荡,设施破旧。

房东奶奶说话刻薄,讨厌宠物和小孩。

妈妈焦急地寻找工作攒房租。失落的埃尔默和街头的小孩发生利益冲突,还捡回家一只流浪猫……

在日子的步步紧逼下,妈妈不再有心力照顾埃尔默的情绪。一天傍晚,当妈妈在电话亭里花光了存钱罐里用来筹备新糖果店的所有硬币,去打应聘电话后,埃尔默和妈妈矛盾爆发。

妈妈情绪崩溃, 告诉埃尔默她之前所说的关于糖果店的一切,都只是为了让他乖乖听话而已,她得养家,她需要埃尔默懂事。

埃尔默无法接受妈妈的谎言,夺门而出。

当他穿过城市,来到码头,放声呐喊时,他先前捡回家的流浪猫却开口说话了!

猫咪说,它可以帮他找到能赚到足够钱,并让糖果店重新开张的办法:一条活生生会喷火的龙。

接着,埃尔默被一头应(猫)声而来的话痨鲸鱼,载着往远处海域进发,到达一座即将沉没的小岛,并被告知:龙被束缚住了,他需要去拯救龙。

这条幼龙叫鲍里斯,明明是条龙,却害怕火。

把鲍里斯栓在火山口,强迫他持续飞行把小岛强行控制在海平面之上的,是小岛生灵的领袖,大猩猩塞瓦。

埃尔默悄悄把困住鲍里斯的藤蔓隔断,准备逃跑时,不慎被塞瓦发现。塞瓦派他的二把手小关拦截他们。鲍里斯在这个过程中被火把击中,从而翅膀受伤,与埃尔默一起掉落在一个洞穴里。

埃尔默随即发现鲍里斯和他想象的龙不一样,鲍里斯思维跳脱,不会喷火,因为他还没有完成拯救小岛这个成为真龙的仪式。

一人一龙随后迈上攀登岛屿、寻找解决办法,并躲避追击的旅程。

他们走过一个又一个惊险奇异的树林,遇见各式动物。有凶猛但爱崽的鳄鱼一家,软萌可爱但想吃掉埃尔默打牙祭的老虎兄妹,被困在深坑里害怕却任惺惺相惜的犀牛母子,等等。

埃尔默在克服这些难关的过程中,依次用掉了他珍藏的糖果和废品。

在这个过程中,埃尔默试图承担起类似于“哥哥”或者“家长”的角色。即便自己很害怕,不知道如何帮鲍里斯完成仪式,也一直安抚鲍里斯说,自己有答案。

然而,埃尔默“自欺欺人“的方案,终究行不通。

最后关头,鲍里斯决定他要独自跳入先前令它恐惧的火山口,去获得喷火的能力。

本来准备逃离小岛的埃尔默,在塞瓦的挖苦中幡然醒悟,决定他也要面对自己的恐惧和自负,去支持陪伴鲍里斯完成属于他的仪式。

一人一龙最终成功获得火花,解救小岛。

事后,鲍里斯送埃尔默回到了永不绿城,和焦急寻找他的妈妈团聚。

影片到此结束。

本片的导演是诺拉·托梅(Nora Twomey),动画业内杰出的女性领袖, 卡通沙龙联合创始人,《养家之人》导演,与《凯尔经的秘密》的联合导演之一。

值得一提的是,本片改编自 1949年同名儿童小说。片中多个角色的外观竟然与原作配图插画中的人物形象并无二致。

我很好奇,在这部评价虽不至于差劲,但也到了工作室历史新低的影片的制作过程中,卡通沙龙是否没有掌握好致敬与改编的平衡(豆瓣6.7;IMDb 6.5)。

02失败的改编

这是一部段落结构清晰,清晰得如同小学语文作文,但似乎有些逻辑虚弱的作品。

串联成影片故事线的一系列事件,被均匀地赋予了差不多的篇幅。这样机械化的分段方式,让故事的叙述变得没有韵律,没有节奏。

这是一个典型的冒险故事。主人公每前进一步,每到达下一个目的地,就要面临新的“敌人”,新的挑战,解决一个新的困境——这样的闯关结构,如果是作为游戏产品运用,也许还略有可玩性,但作为和观众之间没有互动性的影片,一个多小时长的“关卡录屏”难免索然无味。

因为故事里的每一个关卡都被呈现出了一样紧张的局势,影片从而没有一松一驰的张力,缺乏跌宕起伏的吸引力和舒适感,所以最终容易令观众感到疲惫。

记得初次在邮件里看到《我爸爸的小飞龙》的海报时,我把邮件反复读了三遍,以确认这真的是卡通沙龙的新片:因为它的画风,似乎与卡通沙龙过往的作品笔触不一样。

印象中,欧洲方面的动画学校和工作室更常用 TV Paint做二维动画,然而据悉,卡通沙龙这次使用了Toon Boom Harmony的骨骼绑定功能来制作动画电影。

这款动画软件类似Keyframe animation(关键帧动画),给二维角色建立骨架,是将三维动画的角色模型制作思路带到二维中来。它的好处是增加了角色形象动起来的时候的稳定性,以及动作的流畅性。

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在《我爸爸的龙》的美术设定中,角色都是由明朗简洁的色块构成,所以才使用骨骼绑定来辅助作画;还是为了使用这项技术,才将一贯重线条的手绘复古插画风,改成了现在重色块的现代幼儿绘本风。

无论如何,这样由简明的色块设计和骨骼绑定结合在一起的动画风格,视觉效果上很像After Effects作品。在经验中,这样的作画风格更常见于创意广告,让人不由地联想到商业短片,而不是院线电影。

叛离一个工作室已经开发成熟的标志性画风,不一定会是败笔,相反,可能会留下令人念念不忘的一卷影像。

其关键在于,展现出“画风叛逃”的必要性和先锋性。

叛逃导演采取的新画风,需要比工作室标志性的画风更独特,更有辨识度,更具实验性,如此方能体现出创新,就像《圣诞夜惊魂》之于迪士尼,《辉夜姬物语》之于吉卜力。

不过从个人角度来说,这部动画最令我执念和困惑的一个问题其实是:

它到底为什么叫《我爸爸的小飞龙》啊?

当初我收到首映邀请函时,其中并没有透露多少影片的具体内容。所以光从海报和标题留下的印象来说,我默认这个故事会探索“我”和“我爸爸”的亲子关系,以及“龙”与我们的故事。

也就是说,我以为这个故事会围绕我,我爸爸,和龙三个角色展开。

影片最开始虽然出现了旁白的口吻,说“这是一个我爸爸的故事”,然后就将镜头焦点对准了“我爸爸”,即男主埃尔默——然后全程就没有出现过“我”这个旁白角色了!

“我”这个旁白的存在,只是一个在开头和结尾,说着无关痛痒,既不推进故事,也不提供令人耳目一新解读的, 存在意义不明的画外音。

更重要的是,埃尔默作为“我爸爸”这个角色,他在影片全程都只是一个小孩,在故事所描绘的时间线中并没有长大,更没有成为“爸爸”!

因此,到底为什么要用“我爸爸”这个概念就更令人不明所以了。

在故事中设计一个“讲故事的人”,并让这个讲故事的人也参与剧情,的确常见于儿童文学和影视作品。比如《吉尔莫·德尔·托罗的匹诺曹》中全程担当着解说的蟋蟀,这种手法通常达成一种“原来是你!”的诙谐幽默的效果。

另一方面,我后来了解道,虽然《我爸爸的小飞龙》原著小说,也叫作《我爸爸的小飞龙》,但是小说全程的叙述口吻,可都是“我爸爸”这个第三人称,而不是“埃尔默”的第一人称口吻。

放映结束后,我带着萦绕在心头的极大困惑,去向导演诺拉·托梅女士求证,不想,她的回答令我目光呆滞——

“啊,我们其实也想过要不要叫《埃尔默和鲍里斯》或者《埃尔默和龙》等等,但直到制作进程过半,我们也没有做出决定。于是就想什么都不改,用原名也挺好。毕竟原名里已经有“龙”这个字眼了,这样观众就都能明确地知道可以在我们的电影里看到龙。“

嗯……恍惚中,一时不知是我问得幼稚,还是前辈答得天真。

03初心

但必须要说的是,电影瑕不掩瑜。

《我爸爸的小飞龙》的剧情里,还是埋藏着一些可爱又耐人寻味,有教育意义的想法的。

在我看来,“Just imagine”(“ 尽情想象”)这句在影片开场,母子二人迫于生计搬家时,妈妈鼓励埃尔默时说的话,是贯穿全片的一分心意。

妈妈对埃尔默说这句话的目的和效果,如同“放松,深呼吸。”不过是以一种对小孩有“魔力”的口吻。

不仅如此,这句话于埃尔默在野岛冒险遇到困难时,还起到了提示作用:打开脑洞,尽管大胆一试,用不同寻常的方式解决问题。

在这趟解放龙和拯救小岛的旅途中,作者们通过有意设计,让埃尔默依次使用离开糖果店时收集的各有损坏之处的遗留物,来突破困境。

每个破旧蒙尘的物什,都有它们值得被珍视的原因。每个物件,都承载记忆。

埃尔默在野岛的经历是生死攸关又迫在眉睫的。

在危机当头使用背包里象征童年的旧物,其实是在从儿时的回忆里汲取能量。儿时的美好回忆,是治愈在现实困境里磕碰的良药。怀揣着这些糖果店的残留物,等同于怀揣着未完待续的梦想,这些物件是道具,是回忆,也是初心。

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,“离家出走”的故事设定,广泛使用于儿童文学与影视作品。比如多啦A梦系列里的大雄,《魔女宅急便》里的琪琪,《夏日友晴天》里的卢卡……他们都是在离家远行的旅途中经历孤独无助,收获朋友,然后收获成长,回首去爱身边人,家人,和自己的生活。

“离家出走”用一种戏剧性,强行打破角色已有的生活平衡和束缚,暂时性地给予角色只有自己的高度自由。

独自面对世界其实也是与自己相处的过程。旅途的意义如果有答案,便是寻找自我。在影片开头的片段,旁白也点出了埃尔默擅长“找”这个关键词。

“寻找自我”这个命题,陈旧却又发生在每个人身上,所谓成长便是在独自上路的冒险中发掘打磨自我。

对于埃尔默来说,这趟旅程的意义是理解羁绊。它既带来快乐和陪伴,也带来利益的冲突。埃尔默在这个过程中,学会了放下一意孤行,给予和成全对方的心愿。

他的自我程度降低了,却发展出了一个更成熟的人格。

04监护关系的探索,母与子,领袖与子民,英雄与被拯救者

作为一部子供向影片,它揭露了一些从儿童视角可能难以察觉,但也许会引发成年观众深思的,关于的亲子关系和监护关系的探索。

在这部影片中,妈妈和埃尔默,埃尔默和鲍里斯,塞瓦和小关,他们三组角色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其实是一致的。

妈妈向埃尔默隐瞒搬家的真相,埃尔默向鲍里斯隐瞒他不知道如何解决小岛下沉危机,塞瓦亦向二把手小关隐瞒乌龟去世的事实。

他们作为关系中的上位者,或者说有监护责任,主导权的那一方,都觉得自己可以因为“为了你好”而去粉饰现实,即撒我们常说的善意的谎言。

善意的“谎言”意味着撒谎的那一方不愿放手,也不愿暴露自己的不足,有比较强的不安感,同时不信任对方可以自食其力,或是掌握事态的主动权。

这一环套一环,一个呼应另一个的角色关系矛盾,让人不禁思考:什么是依靠?作为照顾者,有何责任,有何压力,又有何盲点与失职?

05儿童心理

观影全程,画面让我感受到最强烈持久的情绪,是害怕和压力。

细细反思自己的童年,才发现害怕与恐惧的确是儿童时期的心理常态。

小孩们敏感,周遭世界对于他们来说有太多的未知,家长们又不愿孩子们管“大人的事”,因此,小孩们看到世界和事件往往都是不真实的。

大人们默认小孩不懂,即便他们其实有感受,会困惑。这一切对计划的保留,对现实的粉饰,对真相的隐瞒,都会消磨信任,都会给小孩带来假面的恐惧感。

我想,我之所以觉得影片压抑,可能恰恰是因为它赤裸裸地播放了这种正常真实,但往往不被接纳的人类情感吧。

影片最终落脚在对害怕这种情绪的认同,如同一次心理疗愈。

如果我们尝试解读一下鲍里斯获得他的火能力时的画面,就会发现,他一头扎入如同一个花骨朵般的岛的中心,飞出来后绽放出树枝形状的,金黄与天青色交织而成的火花,柔和,明媚,又生生不息,好像信念落地生根。

06后记

右一:导演 Nora Twomey

首映礼末的问答环节,有一个看着年方七八岁的小女孩站起来略显尴尬地说,

“你好,我很喜欢你的电影,它很漂亮,但是我有点不懂,电影最后,他们原来破破的家突然变得很漂亮,他们哪里来的钱买那些东西呢?“

听到这个意料之外的问题时,我不禁想:

我们这些所谓的成年人,再一次低估了小朋友对现实的认识呢。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x
精彩推送